您当前的位置: 热点新闻 > 详情
(两会前瞻)改革开放45周年,中国会有哪些新动作?
来源:中国新闻网 | 2023-02-25 16:46:29
今年正值改革开放45周年,这“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如何延续、有何新动作,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内外预期走向。3月启幕的全国两会,料将对此释放多重信号。
资料图:人民大会堂。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最大确定性
亮出鲜明态度——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中国内外环境面临深刻变化,不确定因素增多,但改革开放并未“收缩”。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等表述已被写入中共二十大报告,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看来,这就是最大确定性,其中重要任务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这种确定性,也呼应了眼下中国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伴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的一些体制机制,与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对接不畅,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势所必然;尽管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但国际联通和经济交往仍是世界经济发展客观要求,中国需要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中国决策层已多次重申改革开放的鲜明态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2月2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稿,决定根据这次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文件稿提请二十届二中全会审议。会议同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由此观之,今年将又是一个改革年,两会上体现“新一轮”与“高水平”特点的大力度改革开放举措可期。
资料图:山东港口青岛港。(无人机照片) 张进刚 摄
内外双循环
强化内外协调——中国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也对改革开放提出新要求。
“要实施有助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内外一体的改革新思路。”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崔卫杰认为,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与高水平对外开放要高度统一、更加协调,在一定程度上,改革即是开放,开放即是改革。
为此,不仅要通过国际循环打通制约高端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架起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桥梁,更要通过一系列改革,稳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提升参与国际循环的能力。
事实上,中国的改革和开放一直相互促进。回顾过去几年,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国均从顶层设计着眼推出重大改革举措。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拼图”一块块补上,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坚强制度保障。
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外大循环需要充盈的动力和活力。在此背景下,从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到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更多内外协同性强、兼具改革与开放特质的新举措,有望在两会期间进入公众视野。
发展加安全
构筑安全铁闸——站在新节点上,改革开放还面临新挑战。国际环境更趋复杂、国内任务艰巨繁重,统筹发展与安全,是当下中国谋划新举措的原则。
当改革进程愈走愈深、开放之门越来越大,在一些领域,不可避免触及系统性金融风险、数据安全、隐私安全等风险点。如何强化风险意识、进行风险识别、制定相应防控措施需要引起重视。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长湧提醒,当前既要重视开放领域的一些传统安全问题,如贸易摩擦、出口管制等,也要重视解决新形势下、特别是新的国际背景下出现的一些新安全问题,包括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由此观之,新节点上的改革开放,需要同步推进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做好压力测试,确保“既放得开,又管得住”。
不久前结束的地方两会上,多个省区市一边部署改革开放举措,一边自我提醒“警惕超预期因素”。围绕建立匹配改革开放新动作的安全铁闸,政府工作报告有何安排,代表委员贡献哪些真知灼见,料将成今年全国两会又一大看点。(完)
编辑: 陈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