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卫列:践行环保将是北京冬奥留下的丰厚遗产
来源:环球时报 | 2022-02-06 15:03:23
2月4日晚,印有所有代表团名字的大雪花带着主火炬缓缓飘向空中,微火设计的形式传达出极其鲜明的低碳环保理念。此前的奥运火炬都是熊熊大火,能源消耗量巨大,北京冬奥会将绿色能源氢气作为燃料,微火设计可实现氢气消耗量每小时小于2立方米。以微知著,北京冬奥会正在践行“全面实现碳中和”的承诺。
北京冬奥会,是《格拉斯哥气候公约》以及后续一系列与气候行动相关协议签署后的全球首个大型体育赛事,也是第一届从申办、筹办、举办全过程践行《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奥运会。它如果全面实现碳中和,不仅对北京、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气候行动,都将是具有标杆意义的大事。
奥运会作为一场大型运动盛会,它的举办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是明显的。新建运动场馆设施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环境,其间带来的大量人流物流会消耗能源,造成大气、水、噪音等方面的污染,还会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际奥委会就开始关注环保;1991年,国际奥委会要求申办奥运会的城市从2000年起必须提交一项环保计划;1994年,“环境”被列为奥林匹克运动的第三大支柱;1996年,修订后的《奥林匹克宪章》提出,要确保奥运会是在善待环境的情况下举办的,并且鼓励整个奥林匹克运动以一种负责任态度关注环境;1999年通过的《奥林匹克运动21世纪议程》,提出奥林匹克运动的环境主张;2000 年悉尼奥运会明确提出“绿色奥运”的口号……
2019年6月发布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提出,要采取低碳能源、低碳场馆、低碳交通、冬奥组委率先行动4个方面18项措施,尽可能降低碳排放。
2022年1月发布的《可持续·向未来—— 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报告(赛前)》提出要打造生态赛区,严格实施低碳管理;充分利用2008年奥运场馆办赛,从源头减少碳排放;所有场馆都达到绿色建筑标准,4个冰上场馆在冬奥史上首次使用二氧化碳制冷剂,建成超过5万平方米的超低能耗示范工程,多种措施减少场馆碳排放;全面使用低碳能源,依靠跨区域绿电交易机制,赛时全部场馆的常规能源100%使用绿电;构建低碳交通体系,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在赛时车辆中占比超八成。同时,通过实施林业固碳工作、鼓励涉奥企业捐赠、开展碳普惠制项目来补偿冬奥会筹办所产生的碳排放。
《北京冬奥会低碳管理报告(赛前)》系统展示了北京冬奥会碳中和方法学、温室气体排放基准线、实际筹备阶段过程排放量、低碳管理工作措施成效、林业碳汇工程建设、企业赞助核证碳减排量等。要说明的是,北京冬奥会实现的碳中和,是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合物、全氟碳化合物、六氟化硫、三氟化氮7种温室气体实现“零排放”。毫无疑问,北京冬奥会将成为奥运史上成功实现碳中和的一场奥运会。
有不少专家研究奥运后的经济现象,但碳中和因素介入奥运会后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关于这方面的探讨还不多。以碳中和为目标的气候行动是人类追求“适合人类生存的气温”的行为,这个行动还会带来人类与自然相处方式的改变,带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带来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催生科技创新,带来文化的生态回归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当前,“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在不少地方和部门的执行层面变了味,演绎为“碳跃进”“碳冲锋”的“双碳”运动,给我们绿色发展的脚步蒙上阴影。
在气候行动中,我们要时刻牢记“绿水青山是生存之本,金山银山是发展之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绿色、低碳、循环的高质量协同发展,用科技创新解决环境与发展出现的矛盾。北京冬奥会的顺利召开,将给今后在特定时间和场所内开展的较大规模聚集活动树立碳中和的成功典范。我们需要按照《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 的要求,制定碳中和计划,实施减排行动,并量化实施温室气体排放、碳中和活动和碳中和评价。碳中和的北京冬奥会,将成为我们实施“双碳”战略的一个转折点。
相信若干年后,当我们回望2022年北京冬奥会,这场大型体育赛事留给我们的一个宝贵遗产,毫无疑问是全过程实现“碳中和”的环保理念。(作者是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
编辑: 阿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