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弄台湾贫富差距,是“148.6倍的故事”,还是“6.13倍的感觉”?
来源:海峡之声 | 2022-07-15 09:02:51
《纽约时报》最近一篇文章很有意思:《世界真的分崩离析,还是“感觉”如此?》(Is the World Really Falling Apart, or Does It Just Feel That Way?)。
该文认为,世界其实走在变好的趋势,而非变糟,近年全球发生的重大事件,令人“感觉”好像世界在分崩离析,然而这只是富裕国家的自我感受。相反地,占绝大多数人口的非富裕国家,却普遍对未来表达了乐观。
此主张的主要论点在于,变糟的“感觉”来自于日日更新的网络信息,以及短期的财务体感。前者往往报忧不报喜,后者则缺乏对全球性“情绪”以及对长期趋势的关照,只“觉得”生活在“这几年”变得艰难了。
感觉,是真实或虚幻,确然值得追究,分析者当然会拿数据来检验“感觉”,但人为操弄数据也是普遍现象,数据的“检验标准”往往是操纵集体“感觉”的有效工具。
在台湾,现有的成例是:贫富差距。这背后,颇值一哂的是:绿营自食其果的“感觉”操弄。
有人想担心,有人想安心
最近,台湾财政部门公布2020年综合所得税申报资料,媒体透过舆论表达了震惊:最高与最低所得(每户可支配所得)从2019年的130.2倍,扩大到2020年的148.6倍,与“相对亮眼的经济成长,呈现背离”。
148.6倍,是以20等分位的检验标准所得出的数据。如果以国际惯用的5等分位计算,台湾所得差距是6.13倍。相较于其它经济体,香港地区是20倍,美国16倍,日本是6.62倍。
148.6倍,令人惊呼;6.13倍,令人安心。负责任的媒体,会在“感觉”的层次上先求平衡,再选择值得关注的现象,强调以上两种数据的“意义”与“缺乏意义”。
不过,不负责任的媒体在台湾居大多数,因此不会先求平衡感觉,只会挑选对自己政治立场有利的数据加以批判,或粉饰。
在民进党执政下,绿媒选择的数据肯定旨在“令人安心”,因此会选择6.13倍,并对比香港地区、美国的倍数,帮蔡当局“粉饰太平”。但其他较负责任的媒体,会惊呼选择148.6倍,深度挖掘最贫的5%民众,以及受创行业的处境。
媒体是如此,那民众呢?
简单说,穷人会选择20等分位的148.6倍,对齐自己的感觉;富人会选择5等分位的6.13倍,说服自己活在“正常社会”,“富得有理有据,”感觉良好。
自食其果的极端政党
让我们眺望历史不远处:现在选择5等分位的媒体,在马英九执政时期,强烈主张要用20等分位,才见得到“真相”。
当时马当局的财政顾问,痛批绿媒违背国际惯例(以5等分位与吉尼系数评估差距),无视贫富差距“已有改善”的凭据,也无视2008年全球不景气,“以20等分位的检验标准搞极端主义,混淆视听,鼓动社会仇富。”
为了“抗极端”,马当局的财政单位本决定不再公布20等分位差距倍数,但在绿营的集中炮轰下最终妥协,仍持续公布20等分位标准的数据供“人民”检验。
现在呢?
同一个绿媒,用当初蓝营专家的口吻,讲着雷同的故事:用5等分位与吉尼系数看所得差距倍数,台湾“长期低于国际警戒线”,而财富不均为“全球普遍现象”,台湾地区的贫富差距比日本、韩国、新加坡与大陆都低。
然而,绿媒现在粉饰太平的效果之所以事倍功半,正在于20等分位的检验标准,已成为舆论的主流——2020年是148.6倍,2019年是130.2倍,2018年是122倍,2014年是110倍,2011以前还不到100倍……
这些令人惊呼的数字,正来自于当年绿营操弄“感觉”的“极端检验标准”,现在换别人惊叫了,而蔡当局与其侧翼,只能故作镇定,“双标”护身。而若非在野党火力不足,今天的财政单位肯定要抄马英九作业,停止公布20等分位数据。
那么,在唇枪舌剑的“舆论战争”之外,人民应把握的“真实”是什么呢?
很简单,“生活变贵变差了,就是生活变贵变差,反之亦然。”几等分位根本不重要,检验标准永远在于自身感受,只要不自欺,就能把握真实,而非虚妄。
而若想知道对未来应抱持乐观态度,或悲观,才需要搜集其它事实,以避免感觉误导。
全球化是药,分配不均才是毒
大处着眼,《纽约时报》该文讲述了一个事实,即全球现状总体趋势向好,分歧的看法,只是来自于富裕国家的悲观情绪。那么,为何富裕国家的人民转向悲观呢?
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就是将财富平均到世界的过程,贫穷的一端得以累积财富,富有的一端则要承受“被平均”的体验。从人类社会的层次来看,“被平均”不是坏事,但富裕者的主要风险在于“分配”,若在此趋势下搞砸了“分配正义”,贫富差距就会快速扩大。
美国的贫富差距问题,大家都反复谈烂了,也只有到特朗普揭穿了真相,美国民众才真正意识到分配的问题。但无论特朗普将矛头指向谁,美国1%的富人,总财富超越整个中产阶级(60%),这是无可推诿的事实。
这不是全球化的错,而是美国自身的弊病,政客粉饰太平超过20年,社会在“羡富”与“仇富”之间挣扎。11.4%赤贫人口根本没有乐观的理由,来自政府的疫情补贴,甚至远多于平日所得。而补贴潮一过,立即面对40年来最严重的通胀。
美国之外,欧洲也在承受物价高涨的痛楚,撰文当下,欧元已跌到与美元1比1的历史低点。姑且不论西方是否自作自受,但这占全球12%人口的地区,确实只能产生悲观感觉。
那么,台湾地区有乐观的理由吗?
经济依赖大陆,与分配无关
根据日本经济研究中心(JCER)预测,2027年韩国人均GDP将超越日本,2028年则被台湾地区超越。很多人对此预测觉得意外,因为“感觉”日本经济状况尚不至此,也“感觉”台湾地区并没有富到超越日本。
姑且不论日本的真实状况,从贫富差距的角度来看,人均GDP是一个“感觉陷阱”,当所得差距已是148.6倍时,在“平均”概念里,最穷的5%微不足道,四舍五入,这群人就不见了。
在资本主义下,穷人只能怪自己不争气;在5等分计算下,穷人只能意淫自己与富人的差距仅6倍;在民进党执政下,穷人只会被洗脑“台湾已经很不错了”。
然而,在亮丽的GDP数字下,148.6倍是高度“分配不均”的铁证,也是台湾贫富差距“美国化”的讯号,它代表着社会隐隐然正累积着“被剥削的愤怒”。而我们知道等这股民怨喷出时,政客会将手指指向远方,甩锅求生,而问题仍完全得不到解决,这就是“今日美国”,也或许是“明日台湾”。
GDP虽亮丽,却也禁不起层层检验。最显眼的矛盾,即“高度依赖大陆,又高度仇视大陆”。
2021年,两岸经贸总额3283.4亿美元,台湾对大陆贸易依存度为42.3%,顺差占GDP的22.1%。这种显而易见的“被大陆输血”,民进党不依,偏要说是“大陆需要台湾”。
大陆需要台湾就给?这么贴心?说好的“减少对大陆依赖”呢?难不成“民进党最爱中国?”
换言之,没有两岸经贸,台湾就没有任何乐观理由。说要将经贸占比挪腾出大陆,改投资东南亚、美国,甚至日本的,喊了几年都没成功,正相反,对大陆出口不减反增。这意味着对岸经济的盛衰,与台湾经济正相关的事实,彼岸好,此岸就好,相反亦然。
不过,与大陆经贸热络向好,却与“分配正义”无关,两岸经贸依存一路上升的过程,却也是贫富差距一路扩大的过程——但只好说,这仍是台湾自身产业结构与执政者能力的问题。台湾没有那么严峻的产业空洞化,但产业转型升级一直处与停滞状态,无法提升劳工素质,也未能让企业升级到高利润蓝海,白话说就是“靠大陆”与“吃老本”在混日子。
只要产业无法转型升级,富者就只能集中在极少数产业,造福极少数股东与员工,然后只有低阶服务业可选的大部分劳工,就只能承受数十年不变的工作内容与薪资,直到哪个富者“一不小心”显露出他有多富,民众才发现原来自己有多穷,连可能只涨几块的卫生纸都要抢先囤货。
产业升级,意味着产业多元化;劳工素质提升,意味着创新。两者相辅相成,才谈得上“平均分配”,而现况是,台湾也就半导体那么一座“孤独神山”,而且还被美国觊觎想整个挖走。
结论
盯着148.6倍这数字,我们到底还看到什么?台湾的分配问题,根本不出在经济否依赖大陆,而出在产业样态的单薄。
《纽约时报》的文章认为,美国人的悲观情绪,也受到“全球民主衰弱”的影响,但却未敢直说为何“不民主”的国家反而充满乐观情绪。
事实上,西方民主体制非但不是人民乐观的保证,反而因其易于腐败的特性,往往让人民产生弱者恒弱的悲观情绪。
正确地说,人民对未来是乐观或悲观,端视治理是好或坏,意识形态与体制从未保证好的治理。台湾许多民主派,用“感觉”误导了所有人,直到现在,有自觉又不愿自欺的人民,“感觉”很差。
我们目睹的是,民主机制下,政客如何操弄民众的“感觉”以套利,并掩饰治理无能。这就是“148.6倍的故事”。(雁默)
编辑: 梁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