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同祖清明共祭,马英九率台湾青年参加公祭黄帝陵
来源:海峡之声 | 2024-04-07 08:34:32
4月4日,清明节。正在大陆访问的马英九先生率团参加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举行的“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
首度亲身参与黄帝陵祭典,让曾经六度在台湾“遥祭”的马英九激动不已,更在致辞时两度哽咽。
他强调,慎终追远、饮水思源是中华民族建立数千年优良传统的重要根据。他希望借此表达台湾人对于传统中华文化尊宗敬祖的重视,也让更多人了解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致辞中,他还特别提及当年在台湾“遥祭”黄帝的祭文,“和平两岸,双赢共荣;同胞一体,允执厥中”。他希望来自台湾的年轻人,透过这次难得的机会,要更加牢记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根源,以及身为炎黄子孙的骄傲。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数千年来,黄帝文化不断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重要象征。而黄帝陵,正是轩辕黄帝的陵寝,位于陕西黄陵县的桥山。《史记·五帝本记》中曾记载,“黄帝崩,葬桥山”。
世称“天下第一陵”的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民族圣地。而源于春秋时期的公祭黄帝陵活动,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后,更被列为国家祭典,成为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
1912年3月,孙中山先生派遣代表团赴黄帝陵拜谒祭祖,并亲笔题写《黄帝赞》祝词:“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1937年4月5日清明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分别派出代表,共同公祭黄帝陵。成为国共两党成立以来,首次在同一时间,共同公祭黄帝陵。毛泽东亲笔起草《祭黄帝陵文》,肯定黄帝“赫赫始祖,吾华肇造”,并呼吁“还我河山,卫我国权”。从此开启了国共两党联合抗日、共御外侮的新纪元。
1946年,台湾“光复”,回归祖国一周年之际。台湾各界15名知名人士自发组成“台湾光复致敬团”,跨越海峡,赴大陆拜谒黄帝陵。向世人宣告“台湾六百万炎黄子孙,二千三百余方里版图,已归祖国,籍表台湾同胞拳拳之诚”。但因天气等原因,致敬团无法按预定日程抵达黄帝陵,只得在9月12日,在陕西耀县中山中学举行了隆重的遥祭仪式。
60年后,2006年9月12日,致敬团的后人们再次组团拜谒黄帝陵,完成先辈夙愿,并恭读了当年祭文,还将当年的“祭黄帝陵文”篆刻立碑,立于轩辕黄帝陵边,即现在的“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
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1988年1月,由台湾老兵和乡亲组成的第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回到祖国大陆。但他们并没有立即回家看望亲人,而是集体赶到桥山,祭拜黄帝陵。他们所穿的衣服,胸前写着“想家”,背后写着“西望乡关何处是,梦里家园路迢迢”。他们把从台湾带来的日月谭的水和阿里山的泥土,槟榔、凤梨等水果作为祭品,供奉在黄帝陵前,点燃香烛,进行拜祭。离开时还将黄帝陵的故土带回,以慰思乡之情。彰显了台湾同胞对华夏初祖的尊崇,也是两岸同文同宗,血脉相连的写照。
据统计,前来拜祭黄帝陵的港澳台同胞和华侨华人已逾百万人次。前来黄帝陵祭祖的年龄最大的台湾同胞是2006年随“台湾光复致敬团”后人们前来的90多岁的台胞林宪先生,他也是当时唯一在世的1946年的致敬团成员。而年龄最小的则是1995年随“台湾和平小天使访问团”一行74人前来的台湾小朋友,最小的才5岁。当时,这群小朋友们一起向轩辕黄帝告祭:愿做团结与繁荣的种子,促进中华民族早日统一,共同迈向和平、繁荣、希望的21世纪”。
在岛内,1951年起,台湾当局每年都会在清明节举行“遥祭”黄帝陵典礼。1998年起,改为在清明节前一天举行。但蒋介石、蒋经国、李登辉、陈水扁等人都未曾亲自参加,而是派内事部门负责人作为代表“遥祭”。
2009年4月3日,时任台当局领导人的马英九一改过往惯例,亲自主持“遥祭”黄帝陵仪式。在其8年任内,马英九曾6度参加“遥祭”典礼,显示其对“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和认同。
2009年,时任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赴陕西出席清明公祭黄帝大典,成为60年来中国国民党赴黄帝陵祭祖的最高级别人士。而岛内知名人士,吴伯雄、宋楚瑜、蒋孝严、郁慕明、洪秀柱等也都曾率团到黄帝陵谒陵祭祖、参与清明公祭黄帝典礼。
“桥山雾霭龙腾去,八万松柏护陵台”。从汉代起,人们就开始大规模在桥山种植护陵柏,表达生生不息,万柏连根的民族精神。而前来参加祭祖活动的台湾同胞也都会亲手种下“思源林”(饮水思源),成为两岸同根同源、同气连枝、枝繁叶茂的象征。
而多次前来黄帝陵祭祖的岛内知名人士郁慕明曾赋诗:“两岸儿女同根生,公祭轩辕炎黄孙。清明思源植林树,慎终追远中华魂。”
黄帝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创造、奋斗、团结的民族精神之基,海峡两岸同文共祖,更应缅怀始祖恩德,共叙同胞情谊,激发民族情怀,铸就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推动中华文明持续繁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语)
编辑: 梁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