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还没上台,“去中国化”的妖风已刮进了台北故宫!
来源:海峡之声 | 2024-04-09 09:13:43
在台湾,长期存在一种怪异现象,一件事物只要与政治沾上了关系,理性、客观地讲道理就会变成很困难的事。从美猪、美牛,到核电、电价,都是如此。这其中也包括台湾最具规模的博物馆、“台湾八景”之一的台北故宫博物院。
今年3月,台北故宫举办说明会,主要表达的只有一个意思:在正馆前扩建入口亭。很多博物馆都有入口亭,如果设计得当,与原建筑相得益彰,不失为重要的加分项。但可惜,台北故宫要建的入口亭却被岛内舆论“喷”得很惨。
为什么建入口亭会被“喷”?总结起来主要有两点原因,其一,太大。此前该设计团队曾将方案提交审查,结果就是因入口亭过大,挡住了正馆,未予通过。
其二,新设施与原建筑违和。该入口亭采用玻璃结构,与主结构脱离,不仅取代现有的怀素《自叙帖》玻璃帷幕,而且大片灰色屋顶与原本的米色宫墙不协调,也遮蔽二楼宫墙特色及空间高度的视觉美感。
此外,“又大又丑”的入口亭还有另一个缺点,就是贵,总预算超过2亿元(新台币,下同)。在台北故宫工作了32年的老员工批评,台北故宫是具代表性的古典宫廷建筑,正门扩建入口亭“不中不西、不伦不类”,丑化了台北故宫,花2亿多都可再盖一座博物馆,何必浪费公款?如此沦为国际笑柄值得吗?
新建筑又大又丑又贵,被“喷”只是刚刚好,这没有什么稀奇。但匪夷所思的是,这样一个满身是“槽点”设计方案在被相关单位否决之后,在被台湾舆论声讨之后,却在赖清德即将正式就职之前,“死而复生”,且来势汹汹,颇有“霸王硬上弓”之势。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既然社会各界都对设计方案不满意,且缺点也非常明显,为什么台北故宫还要跟民意对着干呢?一个很容易想到的答案就是,民进党想要的正是民众或专业人士眼中的缺点部分。
比如,入口亭过大的问题,民进党可能就是要挡住后面原有的“中国风”建筑;比如风格违和问题,民进党可能就是要用新元素、新风格给经典建筑“毁容”。岛内舆论也普遍认为,在民进党和绿营人士主导的“再修复计划”的“图”中,藏着“去中国化”的“匕”。
事实上,民进党方面对此并不讳言。担任“立法院”党团干事长的“绿委”吴思瑶就公开支持“又大又丑又贵”的入口亭设计案。她宣称,过去太强调“时间凝结式”修复博物馆,但采用现代化设计融入历史建筑中,早已成为世界趋势,她支持台北故宫“修复再利用”。
吴思瑶这样一位“党性坚强”的绿营政客公开力挺,证明民进党对入口亭“去中国化”的“毁容方案”相当满意,似乎也有充足信心让该案在民众反对声浪下进行实施。
在赖清德即将就职前,一个被否决的设计案得以“还魂”,这一方面等同给赖清德这个“务实台独工作者”造势预热,另一方面也在向台湾社会发送继续“去中国化”、继续搞“文化台独”的信号,且谋“独”力度比蔡当局还要强、还要无所顾忌。
岛内“台独”政客针对台北故宫的一系列政治操作,与其谋“独”方式存在着相当程度的雷同,概括起来就是“借壳上市”。他们试图用实质掏空的策略,对岛内现存的一切中华文化元素“切香肠”,并通过渐进的方式扩大“台独”元素的“市场占有率”。
然而,要在台北故宫“去中国化”,绿营人士显然有些过度乐观,他们低估了民意的反弹程度以及岛内中华文化土壤的厚度。
“故宫不同于一般博物馆,它所收藏的是历代中华文化艺术的精品,肩负着宣扬中华文化的责任。”台湾《联合报》评论文章提到了台北故宫第一任院长蒋复璁在1965年说过的这段话。
评论指出,这段话清楚说明台北故宫文物的来源、内涵与历史价值,以及今日交到你我手中的责任。台北故宫的珍贵文物,不仅是我们这辈人的,也是后世子孙的,这些藏品看似无生命,却散发万古光辉。
这种光辉以及光辉背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两岸中国人心灵的根脉和归属,是共同的宝贵财富和精神纽带,是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源头活水。
这份光辉与荣耀,由两岸中国人与全球华人所共享,但丝毫照不到“台独”政客的身上,留给他们的将是永远去不掉中华文化、永远割不断两岸血脉的无尽绝望,以及人们对其倒行逆施、数典忘祖行径的无尽唾弃。(大力)
编辑: 梁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