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海峡之声网--海峡之声广播电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快评>海峡快评 > 详情

“烂尾楼风暴,”台湾也一样

来源:海峡之声 | 2022-07-16 09:51:03

“烂尾楼风暴,”台湾也一样

“烂尾楼一旦出现,绝对是多重伤害;建商、消费者、社会经济面、公信力、税收,没有赢家。若同个区域接连出现烂尾楼建案,绝对重创信心,恐怕得花5到10年才能再爬起来。”

这话出自台湾从事房地产业务的人士之口。

最近大陆出现“烂尾楼风暴”,台湾也一样,消费者权益大受冲击,影响所及,整个社会都将付出长期代价。

那台湾的“烂尾楼风暴”是怎么来的?购屋者遇到什么惨况?建商又为何“烂尾”?

首先要看结构:预售屋有三方关系人,购屋者,建商,与银行。先说说银行的角色。

两岸银行角色的差异

在台湾,预售屋完工后,建商才能申请建筑物“使用执照”,有了“使用执照”,银行才有依据评估放贷成数比例。换言之,当购屋者向银行申请房贷时,预售屋已完工,建物也已可使用(接水接电)。

那么,如果银行愿意放贷的成数不够怎么办?一般就是购屋者要自筹不足款项,或看建商愿不愿意自行向银行贷款补足。这在签约时,买卖双方就应有相关条款保障各自权益。

原则上,两岸一样,建商都会与银行绑定,台湾购屋者可以选择自己找银行办理贷款,或选择建商建议的几个银行择一办理。会买预售屋的人,就是看中预售屋较成屋便宜,不是有钱人,与银行的关系并不深,所以通常会选择建商建议的银行,以避免交屋时因时间差而违约。

因此,在台湾,比较不会出现因项目停工,购屋者集体停止缴交贷款,银行被卷入纠纷的问题。

但台湾购屋者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别的。

台湾购屋者遇到烂尾楼的事例

高雄一处建案延迟一年多未交屋,部分预购的民众要求建商尽速交屋,并依合约赔偿迟延利息,不料建商竟发出存证信函(法律文件),指愿意加总价的15%买回房子。购屋者觉得荒谬不合理,便组成自救会,投诉消费者保护组织讨公道。

依台湾法规,建案完工后须于3个月内取得使用执照并交屋,若逾期,建商就需每日给予买方已缴款项万分之五的延迟利息。例如,若买方已缴100万台币,建商每日要赔给买方500元,直到完工交屋。

建商为了规避违约,便提供买方以上条件。总价的15%,若是合约载明总价1000万的房子,买主就能得到150万的赔偿,看起来不错。然而,预售屋从建造到交屋,往往就是2年到5年,在高雄这个例子里,施工期间房价已涨了50%到60%。

换言之,建商的办法是稳赚不赔,延迟交屋还能赚钱,当然荒谬。若此案建商赢,那所有房价上涨区域的建商都会比照办理,天下大乱。对购屋者而言,若放弃,再找同区域类似条件的房屋,这15%还远不够补足房价上涨的幅度。

近年,因疫情等诸多因素干扰,台湾预售屋普遍性延迟交屋,最少迟半年,迟一年以上的亦比比皆是。

能交屋还不算烂尾,购屋者最怕的,也不是建商在时间差与房价利差上玩花招,而是建商在建案完工前破产倒闭,甚至不知所踪。

我想,两岸都差不多,建商倒闭,意味着购屋者血本无归。纵然法律绝对站在消费者这边,但实际情况是,建商给不出钱就是给不出,诉诸法律途径,购屋者最终只能拿到一纸比小学毕业证书价值还低的债权凭证。

那么,为何建商会出现烂尾?

建商恶习与大环境丕变

持平而论,除了极少数例外,没有建商乐见烂尾,因为事关其财务的周转率,房屋愈快建好,愈快脱手,财务金流愈顺畅,就愈快能搞新建案。

烂尾楼的出现,一般是因建商为求快速盈利,而扩张信用,搞高杠杆财务游戏的恶习。

具体到预售屋是这样的,建商买地的钱来自银行贷款,建屋的钱由消费者预付。因此在低利环境下就疯狂炒地,快速推出建案,快速取得建屋成本,快速完工,快速脱手,公司就快速扩张,这是从金流面看生态。

在政策面,台湾容许建商大量销售预售屋,消费者也喜欢捡便宜,银行因低利环境也尽量放贷,所以这个行业便出现荣景。由金流面看即知,这个生态也能让小型建商致富,因此中小建商便如雨后春笋地出现,而他们不见得都有健全的财务管理。

在市场面,疫情前2年,台湾房市极旺,民众甚至深夜排队购买预售屋;为抢市场,小型建商便压低利润抢地。过去建商毛利5成才愿意做,但荣景的时候,就算利润仅3成,小建商也抢着做。

毛利一降低,“防火墙”就没了。所谓防火墙,就是要预留部分利润,因应可能上涨的物料,工资,或其它不可抗的负面因素。

因为荣景,小建商“满手都是地”,如前所述,“土地”就是从银行借来的“债务”,因此必须快速接单完成建案,资金周转才不会出问题。

不幸地,疫情来了,先是供应链断链,以致进口物料短缺,价格上涨。再来是防疫措施,致使缺工,工资也上涨。自2018年至今,营建成本(工与料)已上涨3至5成,全台营建工人短缺近12万人。

除此之外,由于当局的打炒房政策,投机客退场,买气收敛。再加上美国通涨升息,使得台湾央行也被迫升息与信用管制(抽银根),紧缩了土地买卖的放款,又削弱了买气。

换言之,建商在荣景之后,接连受到打击,“满手地”就是一身债,建案施工一半缺工、物料涨价、延迟到货,以致无法如期完工,于是资金周转很快就出现问题。

当建商资金周转出问题,选择有三种: a.) 将手上未完成的建案“盘出去”,让别的建商接手;b.) 与购屋者协商,避开违约风险求展延,拼完工。c.) 倒账,破产,不玩了。

也有建商资金周转还好,但觉得总体利润不如预期,干脆在房价上涨的区域故意不完工,拿点资金出来向购屋者高价买回,然后用更高的价格再卖一次。

打炒房,烂尾楼,还是拉不下台湾房价

房市如同股市,行情好的时候,投资人一窝蜂买股,并不惜借贷买股,拉高财务杠杆求暴利。

然而,一旦阴霾出现,借钱买股的投资者无法长期持有股票,赔钱也必须卖股还债,因而快速退场,整个市场气氛就连带受到这种“认赔杀出”的风潮所影响,非理性卖盘涌现。

金流面、政策面、市场面,台湾的房地产生态,简单说就是,建商无法承受房价下跌的后果,也无法承受非预期意外所带来的成本压力。

这就是烂尾楼为何会接连出现,买房信心隐隐崩盘,房价却仍居高不下,甚至有些地区还在涨价的原因。

举个浅白的例子:一个有A、B两项预售屋建案的建商,两案都在房价不错的地区,A建案施工到一半,因缺工与物料问题而受到拖延,B建案正要开始销售。请问,在A建案发生资金周转问题时,建商会在B建案降价求售,以弥补资金缺口吗?

答案是不会的。降价意味着利润压缩,但营建成本仍在上扬,上扬速度比房价上涨速度还快,所以即便不降价,利润已经减少,再降价只会让债务陷阱愈来愈大。所以还没开工的B建案就会拖延开工时间,看能否用其他方式先解决A建案的问题。

那么建商会怎么办呢?以上所举的成例显示,建商会在未完工的A建案上尽量拖延,争取脱困时间。期间会用各种手段规避违约损失,或盘出去给别的建商承接,或干脆连B建案也盘出去,在违约与倒闭前解决,可以存活就活,不能活就申请破产。

请注意,所有选项都不含“降价”,因为就算要盘给别的建商,市价先降再求顶让,不是“昏招”吗?

结论

对无房产的民众而言,愿望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房价能让工薪阶级的负担不是那么沉重。

然而,对任何经济体而言,房市畅旺是拼内销业绩的捷径,而这个产业的生存捷径,却往往是高杠杆财务操作,以及无止尽地炒作房价。所以在政策面要做到房市健全,总是做不到位,顾此失彼。

但无论怎么说,烂尾楼是不该出现的现象,更别说大规模出现,如文首所言,烂尾楼一旦出现,建商、消费者、社会经济面、公信力、税收,没有赢家。

反过来说,一次大规模的烂建商倒闭潮,也不全是坏事,社会得以检讨房市的弊端、监管的尺度,与人民权益在法律保障上的缺失。怕的是这些烂建商(以及烂银行)找到方法生存,日后再重施故伎。

炒房投机客毕竟是少数,多数购屋者是花了毕生积蓄买房,碰到烂尾楼当然痛不欲生。烂尾楼只是台湾房市弊端的一角,其它诸多问题,长年不见改善,所以这个议题,是说不完的故事。

日后一定还有其它弊端会爆开。

编辑: 李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