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能开上大陆新能源汽车?台湾人都在问!
来源:海峡之声 | 2024-05-06 08:32:31
一个以“民主”“进步”为名、常常将“自由开放”“融入世界”当“口头禅”的执政党,却明令禁止既经济实惠,又技术先进的大陆汽车。这一离谱现象随着大陆汽车品牌,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不断走向世界,越来越受到岛内舆论关注。
什么时候能买到大陆的新能源汽车?台湾民众都在问,提问的对象则指向挡在两岸民众之间的民进党当局。
目前,台湾方面对大陆汽车产品的限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禁止项目多,大陆汽车整车、底盘及多项关键零组件均被列为“禁入项”。
其二是税高。有媒体报道,岛内购买进口汽车需缴纳5%至17.5%的关税、25%至30%的货物税、5%的营业税,超过300万元新台币的高价车,再加10%特种货物税。台湾网友抱怨“再便宜的车进台湾,加上税金,就不便宜啰”。
即便如此,岛内民众对大陆新能源汽车的热情仍未消减。近期台“交通部”的一份数据就是力证。该数据显示3月份全台共计售出4.1万辆新车,比2月份增长57.3%。其中大陆车企旗下的一款在台代工组装车型高居排行榜第二名。
此前销售记录显示,该车型销量一路走高,从1月份的第五名、2月份的第三名,一路上升到此次的第二名。有台湾网友称,该款汽车在大陆只算得上二三线品牌,没想到在台湾就卖翻。
为什么大陆二三线品牌在岛内能变成“顶流”?有台媒分析,尽管该车型税后售价比在大陆贵,但在台湾车市仍算得上是高性价比产品。这说明台湾车价存在严重虚高与不合理。
更进一步地问,大陆汽车的性价比优势是如何取得的?为什么同类型产品在定价方面比其他地区产品更具竞争力?根本原因在于产业优势和规模经济。大陆汽车不是单一品牌的崛起,而是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全面跃升。
当前,北京国际车展正在火热进行中。34年前,北京车展第一次举行,那时候大陆汽车产量约50万辆。而2023年,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2024年前三个月,新能源车的出口数量同比增长20%以上。
此次北京国际车展上,全球首发车达117台,新能源车型278个,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约500家零部件企业及科技公司展出创新成果。一名参加车展的西方投资者从展会上得到的主要收获之一是技术和设计上的纯粹创新。他感慨,“如果汽车界有奥运会,那么就在这里”。
大陆新能源汽车不仅受到岛内“用车人群”的热议,更令岛内“造车企业”摩拳擦掌,并已经开始有所作为。去年11月召开的两岸企业家峰会年会智能装备组专题论坛——两岸新能源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在南京举行,众多有意共享“新能源蛋糕”的两岸企业展开对接,期盼携手竞逐新赛道。
有产业界人士表示,两岸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方面拥有良好产业基础和广阔发展空间。台湾拥有较强的精密机械与电子信息产业等基础,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和集成应用等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深化两岸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是两岸产业实现优势互补、共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有台湾学者疾呼,台湾亟待充分挖掘绿色能源的潜力。有产业界人士指出,两岸企业共享当前的“双碳”目标机遇,绿色能源产业的增长空间足够大,如果能加强合作,共同开拓全球新能源市场,前景大有可为。
民进党当局上台前就提出以发展绿能为主要任务的“2025非核家园”,如今该计划已成笑话,更给台湾能源供应造成极大危机。岛内燃煤、燃气等传统高污染发电模式出现与世界潮流大相径庭的上升趋势。绿色能源没有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助力,反而成为绿营特定人士“发家致富”的手段。
对用车民众来说,开放大陆新能源汽车进口,就可以用更少的预算买到更高品质的车型,性价比、舒适度、智能化用车体验都会提升;从造车企业和产业角度而言,早日实现两岸新能源领域深度合作,将为台湾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充沛动力,拉动产业结构升级,更是大功一件。
目前的问题是,对于“绿色”的认知,岛内、岛外并不“同步”。在岛外,绿色代表环保、清洁、新能源和新机会;而在岛内,绿色是一种“新威权主义”,一个色调灰暗的、民粹的、倒退的政治集团。岛内的绿色政党挡住了岛外的绿色机遇。
民进党能够挡多久呢?有台媒给出了一个符合两岸民众期待的答案:当越来越多台湾民众体会了质优价美的科技产品,对解除无理限制贸易壁垒的呼声就会更加强烈,两岸的经贸与科技合作更将势不可挡。(大力)
编辑: 梁华
分享: